9年之约,不负期待! 固守初心,...[查看全文]
龋病,也就是常说的蛀牙,由于细菌侵蚀造成牙齿破坏的疾病。
每个人的饮食习惯、口腔卫生意识、牙齿发育情况等不尽相同,有些人就比其他人更容易患龋,称为龋易感人群。
哪些人属于龋易感人群呢?
大家可以自行对号入座
看看自己是不是容易得蛀牙的那一类
▼
1.目前或之前龋病发生率较高的人
目前的龋病活跃性和之前的患龋经历,是龋病强的风险指征。若多个龋齿同时存在,或之前曾治疗多颗龋齿,则龋易感较强。
2.长期不注重口腔卫生
长期不注重口腔卫生,牙面上附着大量牙菌斑的人也是易患龋人群。
它是由大量细菌、细胞间物质、以及少量白细胞、脱落上皮细胞和食物残屑等组成。
3.爱吃精细的食品、甜食、含糖饮料
在这些食物中常含有蔗糖等碳水化合物,可以为牙菌斑内的细菌提供养分,促进细菌代谢产酸,降低PH值,而口腔内环境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使降低的PH值缓慢升高。
如果这些食物摄入频率高,口腔内环境将难以及时得到缓冲,从而大大增加患龋风险。
4.牙齿本身的抗龋能力差
不同年龄阶段,牙齿也有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。
儿童少年时期,由于乳牙及初萌的恒牙矿化尚未成熟,且牙齿的窝沟较深,不易清洁,患龋风险较高。
中老年时期,可能发生牙龈退缩导致牙根暴露,牙根表面的牙骨质相对于釉质矿化程度低,加之牙根的解剖形态复杂,难以清洁,易发生根面龋。
5.唾液分泌量减少
唾液可以缓冲细菌释放的酸性代谢产物,还对牙齿表面有一定的冲刷作用,是天然的防龋屏障。
然而,因唾液腺疾病、头颈部放射治疗或用药(阿托品)等因素可能导致唾液分泌量降低,使酸的清除受到影响,增加患龋风险。
6.遗传因素
研究表明,基因对龋病的发生确有影响。但龋病的病因仍受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决定,遗传对龋病易感性的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。
那么,问题来了:
龋易感人群应该如何应对?
对于龋病,预防更重要!龋易感人群应做到:
1
积极维护口腔卫生,及时清除牙菌斑。
每3个月及时更换牙刷,养成每天常规使用牙线,餐饮后及时用清水漱口的习惯。中老年人若牙根暴露、牙缝较大,不易清洁,可以使用牙缝刷及冲牙器等辅助措施。
应用氟化物。氟化物可局部加强牙齿结构、抑制牙齿脱矿并增强再矿化。6岁以下儿童应在家长监督下使用儿童含氟牙膏。龋易感人群还应定期进行由专业人员实施的局部涂氟治疗,以预防龋病的发生。
3多吃纤维成分多的食物。减少甜食的摄入频率。可以使用木糖醇等糖代用品。
4增强牙齿抗龋能力。儿童、青少年应及时进行乳牙及恒牙的窝沟封闭。
5定期进行口腔专科检查。对龋病做到"早发现,早诊断,早治疗"。
不是龋易感人群
就不需要预防龋齿了吗?
NO...NO...NO...
龋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任何人群中,
所以
我们需要提高口腔卫生保健意识
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
才能保护牙齿不受龋病的困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