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年之约,不负期待! 固守初心,...[查看全文]
—
toonaive
日常刷牙时的观察容易忽视龋病“盲点”
比如白垩色浅龋
躲在视线死角的牙齿邻面龋坏等等
不同年龄段又有各自易发的龋病类型
它们展现的外观形态也不同
—
龋齿多狡滑
东莞固德口腔带你一探究竟
1
奶瓶龋
对于儿童来说
奶瓶龋是“牙齿杀手”
常见于上切牙(也就是门牙)的唇侧面以及邻面,少见于下切牙
有的家长喜欢给宝宝含着奶瓶诱导入睡
SOS!
这是完全错误的行为!
牙齿钙化程度低
+一整晚浸泡在奶液中
+夜晚唾液分泌少,对清洁的功能降低
3个月至半年
龋坏就有可能席卷乳牙
并且不可自愈
要是习惯于用奶瓶诱导入睡
可以在后灌上温开水给宝宝吸
清洗口腔内的余奶
奶瓶龋初期通常是牙齿颈部的白垩色(灰白色)脱矿带
(这时候爸爸妈妈就该注意了)
后期龋坏部位的颜色将越来越深
乳牙发黑,
牙硬组织脱落导致牙齿呈圆锥状
后形成丑丑小小的残根
白垩色
到底是个什么颜色?
有点像白色的粉笔
牙釉质上出现这种颜色的点斑
或是原本呈透明色的釉质
有一部分明显发白
透明度下降
就要警惕龋齿了
2
急性龋
急性龋常见于乳牙和年轻恒牙
(比如小学生,初一、初二学生)
特别是有全身系统性疾病或
长期不良饮食习惯的孩子
龋如其名,它来势凶猛
很容易进一步恶化
在短期内形成较深、较大的龋洞
病变组织颜色较浅,呈浅棕色
质地比较软,比较湿润
因此又叫作湿性龋
3
静止龋
大部分成人龋齿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
通常出现在牙齿的窝沟点隙与邻面
这都是我们平常刷牙时不容易清洁到的死角
早期表面一般呈白垩色点斑块
(表明牙釉质脱矿质区域)
随着时间流逝,色素沉着
可能会变成黄褐色或黑褐色斑
牙釉质内没有神经细胞
所以没有疼痛、敏感等不适症状
龋洞也还未构成
常常被我们忽视
此时,如果牙面上的菌斑和残渣被清洁干净
原有致病条件发生变化
龋病的发展很有可能停止
龋坏程度保持原状,形成静止龋
4
浅龋
如果在刷牙时发现牙齿顶面
出现了上图这种情况
那么扎心了,牙本质龋坏
龋洞已形成
小贴士TIPS
龋坏很狡猾,常挑牙釉质较单薄的部分深入牙本质,再向其侧方和内部深入侵蚀。可能牙釉质表面的龋洞看上去很小,磨除表面牙釉质后就会发现一个很大的龋洞,呈现口小底大的倒漏斗形状。
牙本质的硬度低于牙釉质
内有许多牙本质小管
有机物多,细菌更容易侵入生长
龋病进展会比较快
这时,患者可能会感到疼痛
牙齿会变得更加敏感
特别是冷热的刺激会更加明显
有龋洞的都算老实的
真正腹黑阴险的龋
可能没有明显龋洞
牙本质发生龋坏
还有可能没有明显的龋洞形成
但透过透明的牙釉质
可能会看到暗色的或者黑色的龋坏区域
建议绝不拖延
及时就诊哦!
5
深龋
当龋齿发展到下图这种程度时
相信不需要医生探针检查
疼痛感已经让你不得不在意它的存在了
这是深龋
临床上可以看到比较深的龋洞
龋坏位置离牙髓腔比较近
细菌进入牙髓腔
或嵌入龋洞的食物压迫牙髓
很容易产生自发性的、阵发性的疼痛
夜间仰卧时疼痛感可能加重
再不治疗
就可能演化成折磨人的牙髓炎
6
继发性龋齿
补牙之后就不再蛀牙?
补牙并非一劳永逸
我们来看一个继发性龋齿的例子
继发性龋齿通常出现在
填充物和其他牙齿修复物旁边
由于致龋因素未能完全消除
导致龋齿复发
需要重新充填或是拔除后种植牙
因此补牙之后可不能掉以轻心
要定期去口腔科复查哦
龋齿好多面
课堂划重点
乳牙期宝宝的爸爸妈妈要警惕奶瓶龋
乳牙期和年轻恒牙期儿童患龋齿的概率较高。卫计委新数据:我国12岁儿童恒牙龋患率34.5%,5岁乳牙龋患率70.9%。
大多数龋病是个漫长的过程,从浅龋一步步发展到深龋,治疗开支也在一步步up,因此一定要尽早治疗
补过的牙也有可能发生继发龋,要定期前往口腔科复查
想要远离龋齿,爸爸妈妈一定要留心孩子坚持早晚刷牙,好定期前往口腔科检查牙齿,也可以服用益生菌咀嚼片从根源上平衡口腔菌群,预防龋病。
孩子从出生就可以开始清洁牙齿,阶段:长牙前(6月龄),用指套纱布沾清水清洁牙床。第二阶段:长前牙后(1岁左),使用婴儿牙刷及小米粒含氟牙膏清洁牙齿。第三阶段:长磨牙后(2岁半左右),孩子可以尝试刷牙,父母协助再清洁。
美国牙科协会建议,3岁以上中、高龋齿风险的孩子,每3-6个月涂氟一次。
3岁左右,可对乳磨牙进行窝沟封闭。6岁开始长恒磨牙,每长出一颗,及时进行窝沟封闭。